【锦官故事】“水上电报”是怎么来的?

电报教程 admin 发布时间:2023-02-04 浏览:4 次

“电报”这个词本是舶来品,在清末时我国才有电话和电报,但那仅是权贵们的通信办公用品和通话的高档设备。那“水上电报”是怎么回事呢?

据上了年纪的老成都人讲,这是一种在成都合江亭水码头,利用河水漂流将无法走正常渠道送出的“文字急件”,通过水路秘密传出的方法。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水上电报”。

▲ 总工程师詹天佑手绘的川汉铁路勘测图

这渊源还得从四川保路运动说起。1911年,四川人民不满清政府之腐败,要求收回四川建铁路的路权和募集款项,并成立了保路同志会,清政府调赵尔丰入川镇压。同年9月7日,赵尔丰逮捕了四川省咨议局议长蒲殿俊等人,并派兵在督院街的总督衙门前枪杀了前来请愿的几十名群众。惨案一时震惊全国,赵尔丰下令全城戒严,封锁邮电通信。

▲ 赵尔丰

成都的保路同志会为了将此严峻形势通知在川的各路保路同志军(同盟会),便在合江亭向川东各路保路同志军(同盟会)发出“求救增援的紧急”信件。同盟会会员龙鸣剑跑到锦江的合江亭处,将写好“赵尔丰逮捕蒲、罗,后剿全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文字的木板,用桐油涂上,放入江中。这便是“水上电报”。当然,“水上电报”也因地而宜。有的地方是把油纸封好的信件装入竹筒,封好两头,做上黄红两色的标记,放入河中顺江漂流而去。

在资阳、内江的保路同志会,就是接到成都保路同志军(同盟会)的“水上电报”即时赶来成都支援的。后来赵尔丰被杀,大事得成,“水上电报”功不可没。

▲ “水电报”:“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成都血案后,全城封锁。同盟会将起义的消息刻在木板上,投入江中,加快了起义进程。

成都当时的“水上电报”,多半都是从“合江亭”发出。因为这里地处两江之口,送邮件十分方便。因此又有“合江亭水上电报救成都,成都杀赵轰动震惊全国”之说。

其实“水上电报”本不是成都人发明的,它最早出现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中。1863年7月,驻守在南京的太平军被清兵围困,就用木板入水传书的形式向下游驻守在苏州的英王陈玉成求救。后来这种水上传书的方式又被“船帮”、“青帮”、“红帮”所用。

到了后来,交通、通信等都发达了起来,“水上电报”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合江亭水上电报救成都”的事,至今都常被老成都人提起。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若已获授权,请注明“来源:成都方志”。

图片来源:网 络

图文编辑:南波万

图文校对:汪 洋

技术支持:毛声文

相关推荐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售前咨询专员

在线咨询

电报

Telegram:buyhao


如您有问题,可以联系我们电报!

电报
在线购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