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舆情】匿名社交的背后:谣言、诽谤……危机四伏

电报教程 admin 发布时间:2023-01-29 浏览:2 次

点击上方蓝字 可以订阅哦!

张力

主任舆情分析师。 擅长新媒体研究、传播效果评估、危机应对等领域。

培训、咨询、服务请联系:010-65367926

6月底,Soul、音遇、吱呀等带有匿名性的社交APP平台,因涉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涉黄等问题,被国家网信办处以约谈、下架、关停服务等阶梯惩罚。在此前,匿名社交APP无秘就因监管而永久关停,以探探为首的APP也先后多次被下架,责令整改。一系列处理措施表明,野蛮生长的匿名社交软件终于撞到了监管的“南墙”。

身处社交时代,无论是互联网原住民还是移动互联网原住民,对于匿名社交都并不陌生。小到QQ的悄悄话功能、微信的漂流瓶功能,大到主打灵魂社交或声音社交之类的APP,匿名社交能够满足熟人社交无法满足的需求,因而备受用户欢迎。然而,对于这类软件的匿名性,青睐一直与争议并存。海外匿名社交应用Telegram,在近年香港“占中”“反送中”等各种乱象中被社会反对力量广泛使用。

9月5日,Telegram发布更新,支持用户隐藏电话号码——报道分析认为,这样一来香港的“示威者”便可以免于在大型群聊中被内地及香港政府发现身份。

匿名化社交的曲折发展

互联网最初发展的十年,匿名一直是其基本特征。如果要追溯最早的匿名社交产品,不得不提匿名社交网站PostSecret。网站创始人Frank Warren在家周围的区域散发明信片,居民将写上秘密的明信片寄回后由Frank挑选并登在网站上。2011年9月,Frank顺应移动大潮在iOS应用商店上线了一款同名应用,一时大火。大量秘密涌来,其中充斥着诽谤、暴力、侮辱、色情等不良信息。仅3个月后,这个应用程序就被从APP Store删除。

PostSecret的试水打开了匿名社交的大门,随后国内外类似的社交产品层出不穷,有Sarahah、Tinder、无秘、朋友印象等。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BISWorld调查,仅在美国,2015年交友服务营收估计就达24亿美元,其中交友网站占了48.7%,匿名交友APP则抢下第二名。国内的匿名交友软件也饱受用户青睐。例如无秘,作为一款匿名社交软件,提供自主选择聊天模式、阅后即焚、匿名分享信息等功能,这也使其吸引了众多用户,根据比达咨询数据中心统计分析,2016年8月底,无秘累计下载量为1326.7万次,9月底在九大移动应用分发平台上的累计下载量已达1674.3万。

然而,如同匿名社交的这个鼻祖一样,这些新生的匿名社交产品大都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风光一时的无秘很快因为其迅速增长的用户量而遭遇监管及内容审核难题,涉黄、涉暴、信息泄漏的等问题一再出现,最终导致其关停

今年7月末,匿名社交APP一罐的团队解散,此时距离一罐上线仅一年。海外匿名社交软件Whisper上线于2012年,目前仍存活,但公司已经逐渐转型,把精力集中在人工智能项目和发展用户上,其创始人迈克尔·海沃德表示,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打造“未来媒体公司”。

匿名社交的风险并不“匿名”

“匿名”是这些社交软件兴起的理由,却也为它们的生存埋下隐患。正如PostSecret创始人Frank在自己的博客里总结的一样:“99%的秘密都是好的,但不幸的是剩下的1%的不良秘密最终压垮了我们”回顾各类匿名社交APP的出现与发展,该类应用的风险性已经显而易见。

一是发表不当言论或传播不实信息,扰乱网络正常秩序

匿名交友软件实现了对社会身份的隐匿,在技术的支持下,他人无法通过常规手段追踪到个人的身份,用户得以表达现实社会中难以被接受或理解的一面。然而,除了情感、社会角色等方面的约束,道德、法规等方面的约束也被去除。互联网本身具有去中心化这一特性,不少极端思想、违背法律和道德、信口胡编的言论可以在网络中病毒式传播。而匿名机制所提供的屏障,更是让这些信息的发布者更加有恃无恐

2016年8月,据蓝鲸TMT网报道,有网民反映,来自无秘用户发布的一则谣言就使其深受匿名言论自由之害。某无秘用户在该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关于该网民的消息,公开了她的真实姓名、所在公司及领导等相关信息,给她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令其苦不堪言。无秘官方五天后删除了这一帖子,但是以“无秘是完全匿名的社区,手机号码信息是经过不可逆加密的,无法查看”为由拒绝告知发帖者的身份信息。匿名软件中的谣言远不止这一例,普通用户对于信息真实性的鉴别能力有限,谣言会在网络世界迅速大规模扩散,而由于发布者难以查找以及行为难以定性,此类谣言难以从源头清除。

二是充斥负面情绪,损害平台内容生态

有别于社交媒体的一对多,匿名交友软件能够提供一对一,甚至是“树洞”式的平台,用户允许随机配对的模式,同时也允许自己被随意联系、中断或中止一段社交关系,在短暂的关系里,用户可以毫无顾忌地倾诉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发表没有经过任何考虑的、充满情绪的话语。《I时代报》曾报道,使用匿名软件吐槽的白领表示,在任务繁重时喜欢发抱怨、骂人的内容,尽管“只能得到几秒的快感,继续忍受低薪水及不公平竞争”。从根源来说,用户选择匿名社交软件的一大原因就是此类平台能够抒发现实中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如果平台无法在吸引用户和维护积极生态中达到平衡,负面情绪交织生长,缺乏正向反馈的用户无法得到长久的积极体验,不利于用户维持使用黏性,平台自身也容易碰到内容监管的红线

三是加大不实信息、人肉暴力等问题的治理难度

匿名软件往往采用特殊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保护,一般而言,用户产生的信息将不会被服务器储存,无法被跟踪监测,只有发送者和接收者可以解密讯息。这种措施客观上增加了调查取证的难度,不实信息、人身攻击等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力治理。2014年,演员白百合起诉称,无秘上有人发布了一段名为“白百合在奢侈品店顺东西被发现了”的文字截图,且随后被山东一家网站使用并广泛传播。白百合将无秘运营方深圳二木公司和该网站诉上法庭。2015年1月7日,法院认定涉事网站败诉,赔款致歉,但针对无秘方面的连带责任不予支持。

香港《大公报》指出,在“反修例”风波中,超过500名警务人员及其家人的资料遭人在网上恶意“起底”,即匿名者将被害人在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平台的公开资料收集整合后放到加密平台,不少警务人员家属的现实生活受到负面影响。

四是为极端思想、恐怖主义等提供宣传组织平台

匿名社交软件可以使用户从主流社交方式中逃离出来,但难免被别有用心的使用者充当匿名联系的平台。全球知名的加密聊天软件Telegram为一对一的聊天提供端对端加密,即使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要求其提供访问用户数据的密钥也不为所动。在近期香港的风波中,香港《文汇报》指出,通讯工具Telegram和“连登”网上讨论区扮演了指挥平台的角色,前者主要用于“内圈决策”,供示威者接受指令和完成决策;后者用于“外圈决策”,由网民和示威者共同讨论与决策。在2016年的巴黎恐怖袭击和2018年的“黄背心”运动等事件中,也常出现Telegram的身影。

匿名,但有责

匿名社交的危害性我们有目共睹。人民网评论文章《如何揭下“无秘”里的谣言“假面”?》称,新媒体时代,理论上,再匿名的发言,总会留下草灰蛇线,如果谣言侵害到了其他人权益,一定可以确定到具体责任人,即使打着匿名的旗号也不应例外。匿名社交软件上的侵权案如何解决,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理念问题,更应该明确为一个法律问题。

诚然,匿名社交应用的不断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需求。但从用户权益、平台生态、网络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角度,匿名社交带来的风险远大于效益。

开发者更应关注匿名背后的潜在需求,例如其中包含的对于信息安全的顾虑、对负面情绪的排解等。如何合理、正确地满足这些用户需求,才应是创新与开发的方向。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  张力、实习生杨嘉欣

编辑:王娟  |  责编:邱越

相关推荐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售前咨询专员

在线咨询

电报

Telegram:buyhao


如您有问题,可以联系我们电报!

电报
在线购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