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侃夫:革命路上的情报三杰之一,没有他或没有长征的军事奇迹




来源:《小站讲历史》
回望自上世纪初至该世纪中叶的中国革命史,各行各业均涌现出无数致力于民族革命事业的英雄人物,如鼓吹“教育救国”的蔡元培先生、弃医从文的新文化运动领军人鲁迅以及致力于“振兴实业”的爱国企业家张謇等,他们都在不同领域践行着不同的救国方案。然人们往往醉心于歌颂那些对中国历史起着关键决定性作用的一线历史人物,却对那些身居二三线,但对革命运动有着不可忽视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无人问津。宋侃夫,后和王子纲、蔡威三人并誉为“情报三杰”,史书对他们的生平事迹鲜有记载,然他们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却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在长征途中,如“四渡赤水”等战役,他们的表现更称得上对革命形势起到决定性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他们或没有长征创下的数次军事奇迹。
宋侃夫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新型军事设备投入使用,标志着人类战争逐步进入现代化,其中无线电报的使用便是其中之一。无线电报机最早由意大利人马可尼于1895年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重要成果,使人们能够远距离的无线通讯变成现实。由于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因而它被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在一战中著名的“齐默尔曼电报事件”便是其在军事领域得到运用的具体实例,美国正是在这一电报的影响下一反此前对德作战的态度,转而投入协约国,由此作为一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人类历史中,传统的通讯方式有点燃“烽火台”、人力传达等,很显然相对于近代无线电报通讯存在着效率低的问题,因而常常难以适应两军对垒中的上情下达。无线电报在近代战争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战报传达,同时它还有着侦听和破译敌军密码的功用。长征路上,宋侃夫等人正是在敌我双方的劣势中,巧妙破译国民党军方电报密码以偷窃有关军事信息,才创造了毛泽东“用兵如神”的指挥奇迹。因此说,长征路上宋侃夫功不可没。
电报机
宋侃夫生平简介
宋侃夫(1909-1991),江西萍乡人,1909年9月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其父宋小平曾任浙江临海县知事。1922年宋侃夫随父前往浙江,就读于浙江杭州甲种工业专门学校,后于1924年就读于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今浙江大学前身)。1925年4月,他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在五卅惨案发生后,在声援上海工人的正义行动中表现突出,经介绍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宋侃夫长期担任电台报务员、处长、局长,对红军的通信联络、电信建设、侦破敌军军事情报发挥了重大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又历任陕北公学、延安工人学校、中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总支部书记,延安大学秘书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及江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纵队党委委员及中共江汉区区委委员、区委城工委员会委员等要职。1949年7月,湖北沙市(今荆州市)解放后,便一直在湖北省任职,曾担任过武汉市市长、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等。同时,他在党的八大中当选为党代表,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1年4月4日,在汉口病逝,终年82岁。
宋侃夫
一、 一场“狸猫换太子”的闹剧使宋侃夫在萍乡“走红”
宋侃夫这个名字最初为同乡人所熟悉当从1930年的一场闹剧讲起。身为革命人物的宋侃夫,早在1925年就参与过五卅运动,且在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在上海发动了骇人听闻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随后“白色恐怖”蔓延全国,全国共产党员都陷入了极度恐慌的氛围当中,宋侃夫自然也是如此。他和许多同志都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逮捕,随后便被送进监狱。
在监狱生活里,对于守口如瓶、性情倔强的宋侃夫,自然少不了国民党反动派军方的严刑审讯,致使他后来在狱中疾病缠身。正在此时,好在宋侃夫的家人出面调解,最终他被获批准保外就医(注:“保外就医”又称“监外就医”,是指罪犯因患有严重疾病,根据国家法律或相关政策,经司法机关批准让其在一定期限在监控下医治的执行措施,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于1930年出狱。出狱后,志在革命的宋侃夫并没有一个心思地安心养病,而是盘算着与党组织取得联络以继续投身革命队伍。这时,他接到了家人命其回萍乡完婚的消息,便以此为由,成功避开了保外就医的监视人员,回到上海重新投入了革命斗争。
宋侃夫的成功脱身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由于保外就医是有一定期限的,正待期限快到,宋家交不出犯人,一时便陷入了苦恼。此时的一个新闻如同久旱逢甘霖。当时正值七八月间,萍乡一带流行着去湖南衡山进香的风俗,而恰巧有一伙人在进香途中翻船于湘江,据说有三人被淹死。
宋家人在苦于应对之策时,闻此风声,不禁大喜过望,一场“狸猫换太子”的闹剧便由此发生。宋家人抱着这种想法便紧锣密鼓地行动了起来。很快,宋家公子宋侃夫从浙江返乡完婚去南岳进香时被淹死湘江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传遍了整个萍乡县城。
除了宋家向当局公开了宋侃夫的“死讯”并让其登上了当地的新闻榜首,宋家还大张旗鼓地为其子办理了“丧事”。宋父派人从湖南运回了打捞的“尸体”(实际上并无尸体,而是几块土木砖),并在萍乡县城的宝积寺摆下道场,且请来道士大做法事,其场面凄凄惨惨,又轰轰烈烈。
馆内存放“尸体”毕竟是宋父的瞒天过海之计,可终究难逃反动政府的“开棺验尸”,这不时让宋家又多了几分顾虑。这时又一“喜讯”传来,那便是传言宋侃夫舅父家的桐田村刚好病死了一位年龄同宋侃夫相仿的年轻人。宋父喜形于色,于是花重金买下尸体。
宋家请来了风水先生,大张旗鼓地办理了“宋侃夫”的出殡仪式。出殡当天,还特意让“八仙”抬着棺木从宝积寺出来,绕过县衙,沿街而行并大肆渲染。就这样,依靠“狸猫换太子”之计而换取的假“宋侃夫”安葬了。宋侃夫的名号也由此传遍了萍乡城。
二、“红色电波”生涯的宋侃夫(一):创建电台
1930年的闹剧过后,国民党反动派当局对他的“死讯”信以为真,因而放松了对宋侃夫的追捕。殊不知,此时的宋侃夫已潜入上海,继续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
1931年初,宋侃夫被调往中央特科学习无线电报务和机务。好在早年的学习经历已经使他打下了深厚的电气知识基础,宋侃夫的学习能力很强,入学不久他便可以完成每分钟收发120至130个字。他学习态度认真,对无线电电器的装配、修理尤其专心致志,水平提高很快。后中央特科的陈寿昌从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开办的电器商行买来一些原器件。宋侃夫等利用这些原器件组装了一部收音机和一部发报机, 最后装成了一部完整的电台。他们按照上级告知的呼号、波长、联络时间,与上海的一部秘密电台进行联络,初次联络即得到了回答,这使他们兴奋不已。
1931年4月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上海形势异常紧张。9月,宋侃夫和同事徐以新奉命去鄂豫皖苏区。11月,宋抵达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蔡威、王子纲等人开始一起投入了创建电台的艰苦工作中。
当时,红四方面军组建未久,电信工作一片空白,宋侃夫等人发现军方一部完整的电台都凑不齐。这时,宋侃夫被暂时分配到军委会参谋部,负责分管谍报和机要,同时还负责编印军委出版的油印小报《军事通讯》。除了日常工作,宋侃夫没有忘记身为通讯战士的使命职责,他担负起了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一、第二期特种兵训练班无线电专科的教学任务,主讲英语课,为红四方面军无线电工作的创建储备了人才。同时,他还和蔡威一起从部队不断缴获的破旧发电机、收发报机中仔细挑选出可用的零件,为创建电台作准备。
1931年12 月,黄安战役结束,红四方面军全歼了国民党军赵冠英第六十九师,缴获了一部较完整的电台,并俘虏了 2 名报务员、 1 名机务员。1932 年 2 月,红四方面军在商 ( 城 ) 潢(川)战役中又缴获了张钫部的一部电台。为保证电台安全、完整地转运到后方,宋侃夫骑马赶到前线指挥部去接收, 得到了徐向前总指挥的热情接待。徐向前叮嘱宋侃夫仔细检查电台,看是否还缺什么,临行前又让人挑选了两匹好马,送给宋侃夫和蔡威。
1932年2月,红四方面军的第一部电台在河南省新集(今新县县城) 南门外钟家饭的一间简陋小屋中诞生了。宋侃夫任电台负责人,兼管译电。他夜以继日地坚守在电台旁,一面抄收国民党中央社新闻,一面呼叫上海中共中央和周围邻近的革命根据地,很快就与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沟通了联络。他们发出的第一份电报,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报告红四方面军的部队建制情况。以后,陆续收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发来的一些政策性文件,例如土地政策、工商业政策、对待地主富农政策、城市政策等等,这些文件对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发挥了重大的指导作用。由于电台功率和天线高度等技术条件的限制,红四方面军与中共中央的联络一直未能沟通,只能通过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电台转发电报。
1932年3月22日至5月8日, 红四方面军取得了苏家埠战役的重大胜利。这次战役缴获了4部电台和大批无线电器材。这推动红四方面军电台扩建成两台,并与中共中央电台接上了信号。宋侃夫担任一台台长,随方面军总指挥部和军委会行动。面对人手不足、技术力量薄弱、 青年学员不能独立工作等诸多困难, 宋侃夫身兼数职,日夜守候在电台旁,一面随时保持与中共中央和各个革命根据地的联络,一面监听国民党电台广播,为方面军首长提供敌情情报。
三、“红色电波”生涯的宋侃夫(二):无线电技术侦查敌情
宋侃夫的无线电技术侦查工作开始于1932年2月,最早的一次具体实践便是破译四川军阀的无线电通讯密码。他和蔡威、王子纲等电报专家密切合作,利用四川军阀的电台在报头、报尾用明码通信的弱点,通过侦听截取川军驻地、番号、主官姓名、行动方向和指挥系统等重要情报。宋侃夫常常把川军的往来电文全部抄收下来,然后再对照敌人部队的番号、驻地、主官姓名等有关资料,逐字逐句地加以分析,并根据川军电台通报用语中的蛛丝马迹,寻找其密码的内在规律。由此,他逐步摸清了川军电台编制、排列密码的规律,最终排出了敌台的密码表。此后,四川军阀的无线电通信对于红军来说也就无密可保了。孙子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宋侃夫等人成功盗取敌方的军情信息,此后便长期应用于中国的革命斗争中,这显然使红军掌握了重要的新型“军事武器”,这无疑对后来创造的军事奇迹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的成果很快就在战斗中显示了威力。1933年2月,四川军阀田颂尧集中38个团的兵力,向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动“三路围攻”。宋侃夫及时破译了敌军有关兵力部署、作战计划、主攻方向等情况的密电,报告方面军总指挥部,使红军对敌军的行动了如指掌,为粉碎“三路围攻”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3年10月,刘湘又纠合四川各地军阀,以110个团20余万人的兵力,向红四方面军发动了“六路围攻”。由于敌我双方投入兵力大,作战地域广,无线电通信保障工作和技术侦察工作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此时,宋侃夫领导三台在后方工作。三台连宋侃夫只有3个人,却不仅承担了与中革军委电台、方面军总部电台的通信联络工作,而且还担负了对敌军师、旅级以上数十部电台严密侦控的任务。宋侃夫带领大家架起了5台收信机,坚持全天值守。随着战斗日趋激烈,敌军电台的花招也越来越多,密码几乎一星期改一次,越改越乱,宋侃夫戏称之为“烂码”。有时敌军在传达进攻命令时突然改用新密码,上午下令,中午或下午就开始进攻。但这一切花招都没有难倒宋侃夫。他常常在很短时间内就破译了敌军改动后的新密码,使方面军耳聪目明,占尽先机,处处主动,最终以歼敌 8 万的辉煌战果彻底粉碎了“六路围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军方对红军方面的围追堵截,红军多次辗转作战,此时宋侃夫等人要想与作战中的红军取得联系已经十分困难,更无暇侦听周围敌军电台的通信。为让中央红军及时了解周围敌情,宋侃夫全力投入了破译敌军密码的工作。敌军密码编排复杂,宋侃夫和蔡威经过反复琢磨,终于破译成功。为了将所掌握的敌情及时通报给中央红军,宋侃夫率领电台工作人员,坚持全天守听,定时呼叫联络。只要中央红军停下宿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宋侃夫立即将有关敌军番号、兵力部署、作战计划、行动方向等情报予以通报。这些情报对中央红军在湘、贵、云、川地区摆脱敌军围追堵截起了一定作用。
宋侃夫与徐向前、王子纲、曾传六合影
四、宋侃夫的即时情报,毛主席:“四渡赤水你有功”
左一宋侃夫,右一毛泽东
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然此时中央红军3万多人仍处在敌150 个团30多万人的围追堵截之中。此后1月19日至5月9日,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这是长征史上的一次经典战役。
从1月19日至2月10日,红军最初的打算是从重庆上游北渡长江,但遭到川军顽强拦截后,证明原定计划不易实现,于是一渡赤水西进,在川、滇、黔边寻求机会。2月11日至3月1日,红军二渡赤水,出敌意料,杀了一个回马枪,取得了第二次攻占遵义的胜利。一方面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士气,一方面使红军获得相对宽广的活动空间。之后,红军故意在川、滇、黔边徘徊,迷惑敌人。3月16日至3月17日,红军在贵州茅台附近向西第三次渡过赤水,敌人判断错误,被吸引向赤水两岸围拢。正当国民党各路“追剿”大军奔向川南时,毛泽东又率红军主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秘密回师黔北,然后一举强渡乌江,把大部分敌人抛在乌江北岸。4月1日至5月9日,毛泽东继续以疑兵干扰敌人的视线,先在乌江上架设浮桥,摆出一副东返湘西会合二、六军团的架式,后在贵阳城下示威,诱使蒋介石将滇军东调。红军则由黔西南日夜兼程进入云南,从容渡过金沙江,终于跳出了蒋介石精心设计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毕生指挥作战的军事奇迹,从每个关键节点来看,这一切都有赖于根据地准确的情报支撑。据文献《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实》中提到:“当时红四方面军总部有一位电讯专家叫‘宋侃夫’,居然破译了川军和国民党中央军的电报密码。”这些史实都充分表明了宋侃夫等“情报三杰”在长征路上的重要贡献。
1938年,宋侃夫回到延安,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他。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宋侃夫说道:“你们四方面军的技术侦察工作,做得很好嘛,特别是长征到贵州,四度赤水时,天天行军紧张,你们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对我们帮助很大,你们立了大功,我要感谢你们呀!”
此后10多年中,宋侃夫长期投身于党的无线电通讯事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继续为通迅事业努力,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无线电通讯领导者。
五、后期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宋侃夫的晚期职业生涯是在湖北度过的,先后担任各级要职,参与过1954年的武汉防汛,始终心系群众,最终病倒在防汛一线。在文革时期,他也同许多干部一样,遭到批斗。周恩来总理曾指示把宋侃夫送往北京保护起来,然在中央文革小组的压力下,他还是被送往武汉被关押起来。直到1973年,宋侃夫才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被增补为中共湖北省委书记。1978年10月,宋侃夫又被当选为中华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分管宣传、教育工作。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宋侃夫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次年,他退出了总领导岗位。1991年4月4日,病逝于武汉。
六、结语
纵观宋侃夫的一生,他始终践行着身为中共党员的初心使命,并且他亲历了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是上个世纪耀眼的明星。红军长征时期,正式他为共产党的无线电通讯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才有了红军革命斗争的军事奇迹;新中国成立后的他,更是孜孜不倦投身于党的建设和改革事业,为湖北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他的贡献在长征路上如此耀眼,可谓当之无愧的“情报三杰”。
【来源:《小站讲历史》】